当前位置:医院动态正文
重获新生!血液科团队成功治愈14年“再障”患者
面色苍白、全身乏力、猝不及防的鼻出血……这是小田(化名)曾经的日常。由于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衰竭丧失造血能力,血小板、白细胞极低,每天吃药、每月输血、反复住院,且随时有可能面临脑出血的风险,过去的14年小田饱受疾病的折磨,她渴望有一天能够摆脱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困扰。幸运的是,经过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血液科主任杨海平、副主任医师胡萌的精心治疗,终于让小田14年的梦想照进现实。
小田9岁时,由于频繁鼻出血到医院就诊,血常规提示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经骨髓穿刺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从此,她开始了长达14年的漫漫求医路。原本无忧的童年、绚烂的花季,都被吃药和治疗填满。长期的治疗,也让这个家庭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确诊后,小田的父母带着她慕名来到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找到血液科的杨海平。结合小田当时的病情,杨海平建议其尽快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是,小田的父母因为担心移植风险,对移植十分抵触。在这期间,医生为小田尝试了包括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在内的多种治疗方法,但都效果不佳,只能靠反复输血维持生命。曾经有几次,小田甚至出现了癫痫的症状,考虑有脑出血的可能,医生当即为小田完善了相关检查,所幸有惊无险。
“你们真的得考虑一下移植了,孩子长期反复输血不是办法,况且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技术成熟,很多患者通过移植获得了新生。”胡萌又一次劝说小田的父亲。这一次,小田的父亲终于答应试一试。
像小田这样患病十几年的患者,移植的难度可想而知。因长期、大量输血治疗,出现了“铁过载”,导致小田多脏器结构损害和功能障碍。加上小田是独生女,只能由父母进行配型检测,但双亲与子女的配型都只是半相合。因此,移植植入困难、排异反应的风险增大,使得移植风险较全相合配型风险翻倍。但是,血液科移植团队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他们希望能够帮助这个他们看着长大的女孩重获健康。
经与患者家属多次沟通病情及预后,在杨海平的指导下,移植团队综合考量风险因素、移植难点,根据患者情况,反复修改移植预处理方案,最终制定了适合长期慢性输血依赖患者体质的改良预处理方案。
在医护团队积极有效的抗感染、预防排异等一系列治疗后,小田顺利度过了无细胞期。来自小田父亲的造血干细胞顺利植入她的体内,这颗“生命的种子”将为她重燃新的希望。
出仓后,小田血液的各项指标都稳定良好,14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终于得以治愈。当得知今后不用再吃药、输血时,小田激动不已。
不久前,移植满两年的小田来医院复查,并专门为血液科送来了锦旗,感谢14年来血液科团队的倾心付出。“特别感谢血液科团队的医护人员,还记得我中考前病情加重,一直在住院,是胡萌医生和一名护士陪着我去考场,他们在考场外全程陪考。还有在移植仓内,我吃不下饭,是护士姐姐一直鼓励我……”说到动情处,小田哽咽起来。她说,这次复查结果很好,以后不用每隔几个月就复查一次血常规了。
“十几年了,孩子总算等来了希望,终于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说到这里,小田的父亲眼中闪着光,那是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
(谢雅敏 梁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