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疾病要闻正文

“让每一次咳嗽都有科学应答”——解析刘子骧的“数字诊疗宇宙”

中国医疗快讯 2025-03-19

  (作者/于新梅)每年的冬春之交,全国都会迎来呼吸道感染高发季,新型流感变异株与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叠加流行令临床诊断面临严峻挑战。国家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仅2月份全国二级以上医院接诊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已超280万人次,其中混合感染占比达34%——这一数字背后,是病原体快速变异带来的诊断模糊性,以及传统检测手段对复杂病例的力不从心。针对这一形势,绍兴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刘子骧凭借其多项研究成果,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精准化解决方案。这位呼吸病学专家以“临床问题驱动科研”的鲜明风格,在感染性疾病精准诊疗领域持续书写创新篇章。

  如果说病毒与宿主的博弈是永恒课题,那么刘子骧的突破性技术则为这场博弈提供了“解码器”。2023年10月至2025年1月期间,她独立完成了国家级课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体种类与临床特征研究》这项高水平临床研究项目。研究聚焦冬春季节高发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患者群体,通过自主开发的“症状-病原体-免疫”三维分析框架,系统揭示了病原体分布规律与临床表现的深层关联。

  在方法学创新上,刘子骧突破了传统单维度检测局限,创造性整合咽拭子快速PCR检测(覆盖16种呼吸道病原体)、血清细胞因子动态监测(IL-6、IFN-γ等8项指标)及智能手机端症状日记追踪系统(每日4次患者自主录入发热、咽痛等8类症状强度)。通过历时14个月的前瞻性观察,共纳入32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URI患者,其中病毒检出率达79.1%(鼻病毒占38%、甲流病毒占22%、冠状病毒占15%),细菌合并病毒感染比例达29.3%,显著高于既往文献报道(15-20%)。

  研究发现的核心突破体现在三方面:首先,首次量化了鼻病毒载量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剂量效应关系——当病毒拷贝数>10^4/mL时,CD8+. T细胞计数下降幅度达32.7%(95%CI 28.1-37.3);其次,发现甲流病毒感染者血清IL-6水平与高热持续时间呈强正相关(r=0.81,p<0.001),这为临床早期识别重症化风险提供了生物标志物;再者,通过机器学习构建的“症状时序权重模型”证明,发病第2日出现的持续性声嘶(VHI评分≥5分)对腺病毒感染的预测特异性达93.6%(AUC 0.88)。

  目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体种类与临床特征研究》的成果已实现多维度转化应用。在诊断方面,明确了不同病原体的阳性检出率及其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特点,如18岁以下患者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等病原体阳性检出率较高,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在面对不同年龄段患者时,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测方法和诊断手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在治疗上,研究结果为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也为疾病监测和预警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对病原体流行趋势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优势病原体的转变,为公共卫生部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应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和传播。

  这些业界成就并未能停止刘子骧科研的步伐。2025年1月,她研发出“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呼吸道感染诊断方法”,通过整合患者临床症状、肺部听诊音、咽拭子宏基因组测序数据及胸部CT影像特征,构建了动态权重分配的深度学习模型(DWR-Net)。其核心技术在于“跨模态特征对齐”算法,将语音信号(咳嗽频率、啰音频谱)、影像纹理(磨玻璃影分布模式)与病原体基因片段(如甲流病毒HA基因变异位点)进行时空关联编码,通过自适应注意力机制筛选出高特异性组合标志物。在实际试点应用中,针对症状高度重叠的病例,该技术可将鉴别诊断准确率从传统方法的72%提升至89%,且平均确诊时间缩短至1.2小时(常规流程需6-8小时)。截至目前,该方法累计完成2,375例急诊患者的快速筛查,其中对混合感染(细菌+病毒)的检出灵敏度达91.4%,显著优于单一核酸检测或影像诊断模式。目前,该技术已在长三角地区15家医疗机构开展多中心验证,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拓展至全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在攀登科研高峰的同时,刘子骧进一步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公共卫生领域。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科学院内科医学专家,她积极参与卫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将科研中发现的疾病规律和防控策略转化为实际的公共卫生行动。例如,她推动了针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全国监测网络的建立,使得各国能够更及时、准确地掌握疫情动态,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她还致力于健康教育与宣传,通过举办讲座、编写科普资料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正确的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在合作交流方面,刘子骧积极推动各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协作,分享成功的防控经验和技术资源。她的努力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

  从临床诊室到国际舞台,从技术创新到公共卫生实践,刘子骧的足迹始终围绕着“精准医学普惠化”这一核心命题。在她看来,呼吸道感染的诊疗革新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对医疗公平性的考验。“未来的突破点在于构建‘可扩展的精准’——既要让三甲医院用上最前沿的多模态诊断系统,也要让村卫生室通过一张试纸获得80%的病原体预判能力”。随着刘子骧对内科医学的研发进度不断推进,这位呼吸病学界的“解题者”正朝着更深远的目标迈进:让每一次咳嗽都能被科学解读,让每一例感染都能找到最优解。